2015年2月13日,習近平到陜西調研,第一站是梁家河。1969年初,習近平作為知青來到梁家河插隊,住窯洞、睡土炕,打壩挑糞、修公路、建沼氣,在這里一干就是7年。
這天,習近平再次回到這片黃土地。見到鄉親們,習近平十分高興,不少當年在一起共同勞動、生活的鄉親,他一眼就認出了。
這次習近平同妻子彭麗媛一起回梁家河,和村民一起合了影,給每戶人家帶來了年畫、對聯、米、面、油、肉等年貨。鄉親們也沒忘送上家制的禮物——三雙繡花鞋墊。一位村民說,給他的鞋墊里專門繡了“常回家看看”。
2017年1月24日,又是臨近春節,習近平照例到基層看望慰問干部群眾。這次他來到的是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。這是當地一個典型的貧困村,村里還有不少貧困戶。
來到村民徐海成家,在局促的小客廳里,習近平和徐海成一家,還有幾位村民代表、基層干部,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。
習近平拿著他家的收支單,算完收入算支出,還問他們日常開支怎么沒有列入其中,問得特別細。“家里有多少畝地,種些什么,收成怎么樣”“馬鈴薯原種育種這一項有希望做大嗎”“孩子上大學有沒有領取助學金”……嘮的是家常,問的是小事,心里想的卻是脫貧攻堅一項項細致的工作、具體的任務。
一位參加座談會的干部說:“總書記看著是給咱們農民算小賬,其實是在給脫貧攻堅算大賬呢。”
2016年在青海考察時,習近平曾說,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就差呂梁還沒有去了。那里脫貧攻堅難度很大,一定要實地看一看。
2017年6月21日,正在山西考察的習近平驅車1個多小時,來到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。這里所處的呂梁山片區,深度貧困和生態脆弱相互交織,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、堅中之堅。
有一位村民叫劉福有,他們兩口子已年逾古稀,92歲的老母親與他們生活在一起,5個孩子成家后都搬出了窮山溝。習近平走進他家,坐上炕沿,招呼老兩口在自己身旁坐下,對他們說:“來,咱們拉拉話。”
“家里的地還種得動嗎?”“今年旱情嚴不嚴重?”“孩子們在外面打工能幫助你們嗎?”習近平關心的都是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計。
回到太原,習近平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。他在會上強調,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,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,必須給予更加集中的支持,采取更加有效的舉措,開展更加有力的工作。
習近平同涼山有著特殊的情緣。2017年全國兩會,習近平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說,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“懸崖村”的報道,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,感到很揪心。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,心里稍稍松了一些。
2018年2月11日,正是臘月二十六,習近平走進大涼山彝族村寨。這也是十九大后,習近平首次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考察活動。
看實情、問冷暖、聽心聲,真誠依舊、溫暖依舊。
當習近平離開村子時,村黨支部書記向習近平獻上彝族傳統服飾查爾瓦,表達對總書記的愛戴和感激。“習總書記卡沙沙(謝謝)”“習總書記庫史木撒(新年好)”“習總書記子莫格尼(吉祥如意)”,鄉親們的問候和祝福聲此起彼伏。隊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《留客歌》,鄉親們跟著唱了起來,那場面感染了每一個人。
“播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”,質樸的話語和歌聲,就是人民最大的肯定,最高的褒揚。